想正確設計 12 吋晶圓飛拍系統,重點須知有哪些?
在半導體檢測領域,12 吋晶圓的「飛拍視覺系統」(On-The-Fly Inspection System)設計是一門學問。我們經常遇到客戶對於「幀率」(Frame Rate, FPS)與「曝光時間」(Exposure Time)存在不少誤解,導致設計飛拍系統時無從下手。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一探究竟,掌握飛拍系統設計的核心原則。
一、幀率與曝光時間是什麼?
♦ 幀率 (Frame Rate, FPS)
指相機每秒鐘可以拍攝多少張影像。例如:120 fps = 每秒拍攝 120 張影像。
♦ 曝光時間 (Exposure Time)
指相機拍攝每張影像時,感光元件感光的時間長度。單位常用微秒 (μs) 或毫秒 (ms) 表示。
兩者關係緊密:
在機器視覺裡,拍攝目標是追求畫面極致清晰,而非如電影、廣告拍攝那樣講究流暢感或適度模糊。我們的目標是:影像越清晰越好,定位準確度才會高。
二、幀率與曝光時間的限制關係
在相機設計時,幀率與曝光時間範圍就已經被限定好了:
參數 | 說明 |
---|---|
最高幀率 | 相機硬體規格上限,例如 600 fps。 |
最低曝光時間 | 取決於相機規格,例如 5 μs。 |
最大曝光時間 | 當下幀率的倒數,例如:300 fps 時,最大曝光時間 ≈ 1 / 300 ≈ 3.3 ms。 |
簡單記憶:
► 最大曝光時間 ≈ 1 ÷ 當下幀率
實際範例:
如果一台工業相機的最高幀率是 600 fps,最低曝光時間是 5 μs。
當你設定 300 fps 時:
• 曝光時間範圍:5 μs ~ 3.3 ms
不同相機類型注意事項:
相機類型 | 幀率單位 | 可調曝光時間 |
---|---|---|
面陣相機 | FPS | 可調整 |
非 TDI 線掃相機 | Line Rate* | 可調整 |
TDI 線掃相機 | Line Rate | 無法調整(固定在當下 Line Rate 倒數) |
*備註:Line Rate = 每秒能拍攝的「掃描線」數量,例如 400 kHz = 每秒 400,000 條影像。
TDI 相機 曝光時間固定,通常配合高頻閃光源調整曝光效果。
三、實戰!設計 12 吋晶圓飛拍系統
假設我們的需求是:
• 檢測對象: 12 吋晶圓 (300 mm 直徑)
• 解析度: 1 μm/pixel
• 視野範圍 (FOV): 4.5 mm x 2.5 mm
• 檢測時間: 單趟 1 秒內完成
Step 1:計算幀率
晶圓直徑 300 mm
FOV 寬度 2.5 mm
→ 需要拍攝的影像數量:
► 300 mm ÷ 2.5 mm = 120 張
→ 1 秒內完成拍攝:
► 幀率需求 = 120 fps*
*註:上述理論值,並未計入重疊覆蓋範圍。
Step 2:計算曝光時間
假設移動速度:
► 300 mm ÷ 1 秒 = 300 mm/s
允許的像素模糊:
► 設定最大 0.5 pixel
曝光時間計算公式:
► 曝光時間 = (允許模糊量 × pixel size) ÷ 移動速度
► 曝光時間 = (0.5 × 1 μm) ÷ 300 mm/s
► 曝光時間 ≈ 1.7 μs
Step 3:設備選型建議
因此,我們的飛拍系統需選擇:
• 相機要求: 120 fps,曝光時間至少支援 1.7 μs
• 照明建議: 若相機無法支援短曝光,可選擇配合 1.7 μs 的高速閃頻光源。
四、設計小建議
• 選擇相機時,不只看 fps,要同時確認「曝光時間」是否足夠短!
• TDI 相機設計要特別留意,曝光時間無法單獨調整,只能靠閃頻光源配合。
• 規劃飛拍系統時,記得充分考慮晶圓尺寸、移動速度與允許的模糊容忍值。
五、總結
飛拍系統設計的關鍵,正是要平衡「幀率」與「曝光時間」兩大核心參數。理解這些基礎概念後,您就能清晰計算出所需的設備規格,避免盲目選型或性能過剩,提升系統效率與成本效益!
如果您對晶圓飛拍系統有更深入的技術問題,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,我們的技術團隊將提供專業協助!